top of page

西門町之老戲院特搜

           圖:武昌街上來往的人群

老一輩的台北人都知道,看電影一定要來西門町:最新的電影都是西門町先播過,才在全省上映。西門町的電影業曾經獨領全台風騷,如今光環褪色,老戲院的絕代風華逐漸隱沒在巷弄中,於是跟著高傳棋老師的腳步,我們對照著地圖,試圖拼湊出老西門町的身影。

 

西門町的電影街從日治到戰後初期的成都路,大世界戲院、中國戲院跟新生戲院等傲視商圈,後來遷移到武昌街。最繁華的七十年代聚集了37家電影院,如今只餘11間,取代電影產業的是三百多間美容美髮店,跟每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旅社。西門町依舊是引領年輕人潮流的商圈,提供各式各樣的消費跟娛樂,但是過去的電影文化已慢慢走入歷史。

 

曾經,看電影是件奢侈的享受。而且不只平民百姓愛看,貴為總統的蔣介石夫婦也樂此不疲。為了讓老蔣舒適的看場電影,連街都封了。熱門電影如「梁山泊與祝英台」一播就是二十幾輪,長達兩年多,這樣的盛事後來只有連播四個月的「鐵達尼號」可以稍微比美。

 

                                                                     文、圖 / 謝宇婷

時間:2015年6月7日 16:00~18:00

地點:西門町

路線:捷運西門站→西門紅樓→西門徒步區戲院→武昌街戲院→電影主題公園

人數:20人

講者:  

圖:繽紛奪目的廣告看板,是西門町的一大特色。

老戲院的前世今生

踏進老戲院的回憶隧道,第一站就是新生大戲院, 今日錢櫃所在的位置。樓高五層的戲院,是民國四十四年到民國五十五年的重要地標,但民國五十五年一月十九號,過年前夕發生大火,慘死28人。當時消防救災技術不夠先進,街上群聚了兩萬人眼睜睜的看著火燒屋,消防員卻束手無策,消防局長因此下台,市政府也開始檢討消防救災的應變措施。

 

火災過後,業者捲土重來,改名為新聲戲院,沒想到又發生火災。密閉擁擠的電影院一旦發生意外,死傷慘重,所以後來西門町的鬧鬼傳聞甚囂塵上。夜唱KTV時,上廁所照鏡子,你看到的可能不是自己呢!

 

第二站是造型特殊的西門紅樓,從日治時期的市場、戰後上海戲班跟相聲的劇場,六十年代開始放映「江山美人」等電影,到衰微的七十年代以播映三級片為主,曾是許多血氣方剛的高中男孩群聚地,也醞釀出同志文化。以「小熊村」為首的酒吧林立,是當時同志活動的大本營。後來曾交由紙風車劇團經營,現成為推廣文創商品的空間,亦舉辦許多露天市集。

 

而現在的國軍英雄館,是過去的國光戲院,除了放映電影也上演京劇,李國修、李立群都常去,對京劇一輩子的執著,就是在這裡札的根。除此之外,至今仍屹立的國賓戲院,也有個著名的常客,綜藝名人王偉忠。出生眷村的他,重考上文化大學後,只掛著爸媽的結婚戒指上台北,即使窮也捨不得典當最珍貴的紀念物。大學時候的他,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到西門町看電影。至今他仍會帶著全家去國賓看電影,看完之後去吃麵。老婆小孩點的是牛肉麵,他卻點了牛肉湯麵,撒上滿滿的酸菜,緬懷過去窮苦卻青春的歲月。

圖:從廣告大小跟位置就可以知道下一期的強檔電影是哪部。

隱身在獅子林商業大樓裡的新光影城,是高老師戲稱為「一人包場」看電影的好去處,因為上門的人少之又少。過去是西門町最熱鬧新穎的商業大樓之一,還形成了情侶聚集的約會街,現在的獅子林大樓如飽經風霜的老婦,除了舉辦女性影展、同志影展跟台北電影節等活動時有較多人潮,大部分時候都無人聞問。1968年,吳火獅買下這間大樓,作為新光集團在台北的發展基地,但近幾年,埋沒在樹叢中的大石獅不再張牙舞爪,被遺忘的起家厝默默等待後人的歸來。高老師透露之後這裡可能會重新打造,作為企業發表產品的會場等,也許幾年寒暑後,大石獅又能抬頭挺胸了。

圖:這手扶梯可是數十寒暑的歷史,搭起來嘎吱作響,那是歲月的聲響。

看電影吃什麼?

你以為看電影除了可樂、爆米花別無他選嗎?老一輩的人看電影可是好食零嘴如瓜子、醃漬果乾等,吃得滿嘴色素,或是到西瓜大王買片西瓜消暑、喝杯成都楊桃冰降火。後來開始流行滷味、生力麵等,看電影前在泡沫紅茶店相約,看完電影續攤討論,也是消磨時光的方式。如今,西瓜大王早已因為負責人積欠賭債而關門大吉,成都楊桃冰仍在,其餘老天祿、美觀園等老店也因為後代子孫鬩牆,出現名字相似的姊妹店。

 

電影街的後巷還藏著「川菜一條街」,是當時戲院老闆談片約時招待客戶的地方。不過川菜老闆除了賺大老闆的錢,對窮苦的年輕人也來者不拒。高老師說起正在發育的小夥子,看準白飯不用錢,可以連吃四晚,把一道菜的湯汁都吃得乾乾淨淨,連辣椒醬都可以拿來拌飯。

 

電影相關產業

看電影不只是看電影,隨著看電影成為一種休閒娛樂,戲院旁出現大大小小的商場、路邊攤,將絡繹不絕的人潮轉化為錢潮。電影街的繁榮,也創造了不少產業:早期沒有大型海報印刷,只有人工繪製的電影畫報、廣告公司也聚集此地,為電影宣傳、行銷。當時戲院放映的膠捲是共用的,A電影院播完後要趕著播B電影院,而有專門的跑片小弟於戲院間穿梭,飛快地把膠捲完好無傷的交付給戲院。也因為電影票的一票難求造就了黃牛票的興盛,有人甚至靠賣黃牛票發財買了一間房子。如今這些產業都隨著電影業的變遷而消逝了,最持久不墜的,大概就是散落在徒步區的路邊攤。高老師戲稱,從路邊攤清晨幾點卡位就知道這檔電影紅不紅,商人的敏銳觀察無人能敵啊!

 

但西門町也曾有過慘澹時光,鐵路地下化(1987)跟中華商場的拆遷(1992),造就信義計劃區跟公館商圈,西門町進入黑暗十年,幾位戲院老闆不忍心看曾經輝煌的西門町沒落,到日本考察後決定設置徒步區吸引人潮,為全台首創。

 

現在的徒步區可說是西門町中的西門町,由漢中街、峨嵋街跟武昌街組成,是全台最繁榮的商圈之一,房租不停飆漲,流動率極高。五千家店每天吸引約一萬兩千人,一年就有五百萬人,創造一千兩百億的年收入。西門町的租金高到連一根柱子都值十萬塊,供人擺攤,連垃圾桶跟座椅都可以有廣告營收。

今日的西門町電影街

高老師每年投資兩萬元看電影,平均一年看八十部電影。除了對老戲院如數家珍,現在營業中的電影院他也瞭若指掌。豪華in98結合老天祿,讓觀眾有西式速食以外的選擇。電影院老闆也關懷弱勢,時常免費招待公益團體看院線片,也栽培年輕人學電影。歐對了,他的椅子可以躺平。日新威秀則有IMAX大螢幕,樂聲重新整修後,24小時播電影,什麼時候來都有電影看。

 

聽著高老師說過去的老戲院軼事,每家電影院的取向不同,中國戲院播放邵氏電影、萬國戲院播放歐美片,也孕育出了不同精彩的人事。時光流轉,看電影的文化改變,電視電腦跟網路盜版的普及,也讓電影院面臨更大挑戰。雖然好萊塢商業片仍獨佔鰲頭,但是國片逐漸打入主流市場,許多相關活動如台北電影節、各種主題的影展,讓觀眾有更多看片的選擇。

 

遊走西門町,想到高老師的一句形容,「青春老潮流,潮流老青春。」年輕人坐復古裝扮,在此地探詢過往繁華,老年人亦在此追懷年少時光,打扮的青春活力十足。從微雨的午後聽到華燈初上,兩個小時的行走讓我們逡巡過老戲院的前世今生,臨走前回望著始終不散的人潮,西門町永遠是老台北最妖嬈美麗的一朵花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