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著孩子的手,找尋台北文化的足跡下筆行此文前,正好在遠見未來 Family雜誌讀到一篇啟雲科技執行長丘立全先生賢伉儷的專訪,談到對其十二歲兒子的教育規劃,並從一個科技發展先鋒者的眼光來看未來的世界。丘執行長說,未來是個機器人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少的社會,更直言:「機器人是硬體,人靠硬實力是無法與電腦相比的,軟實力與生活情調,這才是人所獨有的。」
科技人眼中,展望未來的六大能力,也是對愛子的教養方針,分別是個體的獨特性、跨文化的敏感度、溝通演講能力、美感培養、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以及勇氣與自信。而這六項能力,都在這幾次的台北散步兒童活動中獲得充分的展現。 | 走在十四張的小徑上十四張,捷運三環三線的重要開發地區,即使位在台北市,但大家可能都對這項開發案的瞭解為之甚少,至少在導覽之前,我也是對這裡的一切感到陌生。導覽老師夏聖禮說,大坪林這個地方,以前是官庄的所在地,「張」是以前計算墾 地的量詞,而一張等於五甲地,十四張占地甚大,從乾隆年間就開始開發,過去就有多個大家族居住於此,同時也為這裡留下重要的歷史遺跡。 | 汐止,潮汐流連忘返的所在汐止舊名水返腳,也叫水轉角。每當基隆河受潮汐影響漲潮總是停在汐止的所在,故以此為名。昔日船隻運送貨物至台灣,北即至此,也因此汐止在過去曾發展成功的河口經濟,供在碼頭卸貨的人們進行買賣交易,正是如今仍常聽到的「牛稠頭」的由來。不僅僅舊碼頭,過去有許多重要地標皆位在汐止,例如日治時期的渡船頭為現在中山高速公路於汐止的交流道;1964年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是位在汐止收費站的位置;又或是台灣煉鐵公司於1942年建成的三隻熱風爐,就是在現今汐止國泰醫院的範圍內。這些昔日的地標都能證明汐止在過去是北台灣重要的區域,不僅與船運相關,更與陸運和工業有緊密的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