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鑼鼓喧天慶城隍—靈安社遶境

           圖:台北靈安社七爺於大龍峒保安宮前

                                                                     文、圖 / 謝宇婷

時間:2015年6月28日 11:00~13:00

地點:大龍峒

路線:大龍峒保安宮→四十四坎街→和安宮→保安社

人數:20人

講者:  

晴空下,煙霧迷漫,鞭炮聲響徹雲霄,台北八大軒社中最古老的靈安社今日舉行遶境,幫霞海城隍老爺過生日。今年因為城隍廟修建,廟方沒有舉辦遶境,而由靈安社主持。我們跟著民俗專家謝宗榮老師,聆聽大龍峒保安宮的歷史,然後迎接遶境的隊伍,沿著四十四崁街前進。

 

大龍峒保安宮跟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並稱台北三大廟,大殿獨立式的格局方正大氣,歇山重簷的屋頂造型錯落有致,石雕則是刻鑿觀音山石,而非從大陸進口。如同西方的教堂是建築師展示技巧的場域,廟宇也是台灣民間匠師的擂場,大龍峒保安宮於日治大正六年(1917)年重修時,就讓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匠師同場競技,所以左右外觀有些許差異,各顯神通。陳應彬名氣較大,負責右邊的龍邊,郭塔則是左方的虎邊,兩邊競賽不但省時還能夠讓匠師精益求精,廟方的算盤打得真精!

 

而保安宮之所以能成為台北三大廟,也跟頂下郊拚有關。這場咸豐三年的大規模械鬥,不只是一場流血衝突,而是歷史上一個關鍵事件,決定了台北的族群分布跟區域發展。艋舺跟大龍峒、大稻埕,從此不但在商業上競爭,蓋廟辦廟會都是角力的方式,無怪乎俗諺說,「咸豐三,說到今。」這段歷史變遷不只存在於歷史課本,還深深烙印在老台北的記憶中,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有其影子。

 

圖:民國六十二年整修時,邀請國寶級壁畫大師潘麗水繪製壁畫,受到電影繪報影響,他是第一個加入西方陰影跟透視的畫師。

圖:廟宇的梁柱上常見鰲魚,龍頭魚身,取其避水的象徵。

除了欣賞廟宇的靜態之美,今天的導覽還能看到遶境的隊伍,熱鬧非凡。現代人可能看過迪士尼的卡通人物遊行,反而沒去過廟會、參加過神明遶境,但比起虛構的角色行走在人工架設的遊樂園,跟真實信仰息息相關的神將出巡街道,反而更貼近生活。

圖:台北靈安社製作的遶境路關圖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有幸跟著道士出身的文史工作者謝宗榮老師,我們觀賞遶境就不會霧煞煞了。繞境通常分為三部分,有前鋒部隊如花車,鑼鼓開路,熱鬧的主隊還有最後的主神壓陣。

圖:范將軍,俗稱的八爺或二爺,在保安宮前跳起七星陣,向廟行大禮。

圖:文判官,胸前掛著人臉大的鹹光餅。

說起遶境,軒社文化不可不知。北管演奏有分為職業團跟子弟團,如今職業團大多凋零,地方上的子弟團還會在慶典活動時出現,演奏北管樂搭配神將出巡。靈安社就是活躍至今的子弟團,不但是台北五大軒,也是稻江八大軒社中最古老的,有被登錄為文化資產。因為八軒都祀奉霞海城隍,城隍聖誕時就會出隊護駕,從年輕的排到老的,所以靈安社都會最後出場。不過現在軒社後繼無人,要看到八軒到齊可是難上加難。

圖:靈安社搭起少見的什音天棚,演奏北管樂”將水”

沿著四十四崁街前進,遶境隊伍向街尾的土地公廟和安宮致敬。如同田頭田尾都會有土地公廟保佑收成,四十四崁街的頭尾也各有一間土地公廟保佑店家生意興隆,如今只剩街尾的和安宮,著名的大龍峒金獅團就在旁。這次金獅團未全員出動,只有一頭興奮的小紅獅迎接神將跟城隍爺。而相較於在保安宮前的大擺七星陣,位階較小的土地公廟就不必停留太久行大禮。

圖:被罰跪的謝將軍? 不不不,遶境隊伍前進的速度慢,所以鋪上草蓆讓二爺休息。而且傳統上謝將軍應該要穿白色,但是後來怕弄髒所以改成藍色。

圖:遶境為什麼要放鞭炮?過去公共衛生不發達,鞭炮的硫磺味可以消毒,阻止瘟疫散佈,如南台灣著名的鹽水蜂砲。同時也通知沿途,替神明壯大聲色。

我們接著來到八大軒社之一的保安社,裡面祀奉北管的兩位祖師爺,福祿派的西秦王爺(熱愛梨園的唐玄宗)跟西皮派的田都元帥。西皮派的主要樂器為以桂竹筒包蛇皮做的胡琴,蛇皮音類似西皮;福祿派的主要樂器是以椰子殼做的胡琴,形狀類似葫蘆。過去兩派勢不兩立,時常火併,甚至還有諺語「西皮倚官,福祿走入山」訴說西皮派跟官方交結,福祿派不敵而逃逸的往事。想知道怎麼分辨兩派,光從取名就可見分曉,西皮多稱為「軒」、「堂」,福祿則為「社」,所以北管樂又稱軒社文化,而現在不再如過去固守門戶之見,兩派會演奏彼此的音樂,畢竟保存文化資產,是共同的大事啊!

 

遶境的隊伍裡不但有年高德劭者,也有不少年輕人,研究傳統民俗並身體力行,讓熱鬧有趣也嚴謹莊重的神明遶境得以傳承。就如「電音三太子」風靡世界,希望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復甦,征服更多新世代。

驕陽烈日下,歷史的長河滔滔流過:從祖先到後人,一代代的子孫扛起神將、吹起嗩吶,搬演世代的驕傲。他們身上的汗水恣意奔流,鹹甜鹹甜的,是記憶的滋味啊!

 

參考資料:

1. 北管戲曲與台灣社會 

2. 廟會旅行 這位很明顯是寺廟跟傳統習俗愛好者的網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