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龍峒—磚頭砸下的都是讀書人

           圖:大龍峒老宅

                                                                     文 / 謝宇婷

圖 / 謝宇婷、蘇柏安

系列:新課綱沒教的事兒

時間:2015年7月18日 16:00~18:00

地點:大龍峒

路線:捷運圓山站 (開始)→護國禪寺→孔廟→保安宮→酒泉街→迪化街二段→老師府 (結束)

人數:30人

講者:

人文薈萃的大安區,培育出將近10%的台大學生,那百年前的台北大安區又在何處呢?除了「士子如林」的士林,號稱「五步一秀、十步一舉」的明星學區就非大龍峒莫屬了。


大龍峒,原名「大浪泵」,源於當地的平埔社名,後來一群墾號業號「金同成」的同安人在此地開墾,便改名為「大隆同」,取「興隆同安」之意。當年頂下郊拚落敗的同安人,原本也想落腳大龍峒,無奈連下四十九天雨,連遮風避雨的草棚都無法搭建,認為是上天的旨意,應另尋去處。也許鄉野傳聞的四十九天雨虛假參半,但是當時大龍峒地區的同安人多為地主,收取租金為生,跟從事勞力活的敗逃同安人產業型態相異,可能才是兩者無法共處的主因。

 

文風鼎盛的大龍峒,也是台北孔廟的所在地。但孔廟原址其實是在現今的北一女,因為日人來台,欲打破地方知識體系跟信仰而被拆毀,直到1925年後才由陳家捐地,辜家仲介,民間仕紳合資興建,跟一般孔廟由官方興建有所不同,後來才捐獻給政府。

圖:台北孔廟大成殿

圖:因為經費不足,明倫堂後來才興建,卻因為風格跟整體建築不符而備受爭議

孔廟附近的保安宮,為台北三大廟之一,無論是歷史或是建築皆是一絕。五開間的帝王氣勢不凡,廟前廣場於每年四到六月舉辦保生文化祭,搬演月餘的家姓戲,十分熱鬧。過去是由宗族延請戲班,但如今宗族勢力不如過往,改由廟方甄選各方劇團,頗有拚場較勁的意味。


現為國定二級古蹟的保安宮自1804年起建,費時二十年建造,又於1917年修建,而且還是兩位匠師的對場做。日治時期,對場做:郭塔跟陳應彬,後者獲勝,郭不服氣,留下「真手藝無更改」、「好工手不補接」等話在作品中,暗諷陳應彬。(更多圖片請參考:http://goo.gl/PujxhF)但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保安宮偏殿曾住滿軍眷。蔣勳曾在其著作「少年台灣」提到,小時候穿越保安宮去上學,鄰居管教小孩的情形怵目驚心,讓他後來都特地繞道而行。

圖:保安宮

1995年,廟方自費兩億六千多萬元進行修復工程,七年後完工,開創台灣古蹟修復的新模式。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是台灣唯一的廟宇。修復後,還年年投入近三百萬元維護,甚至聘請國外技師來台。但這樣的努力卻在11年後才被政府看見,於2014年獲選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的「保存貢獻獎」,讓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決定拒領,他說,「就好像是十一年前獲奧斯卡,十一年後才頒金馬獎」 。台灣的文化資產維護,要的從來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實際的補助跟保護。

 

保安宮旁的四十四坎街,則是台北地區最早的都市規劃,兩排店鋪共四十四間,大小均等。但是後來為了拓寬重慶北路、哈密街,房舍幾乎都被拆除,只有少數老房子的遺跡,讓我們懷想曾經舉人旗幟飛揚的四十四坎。

圖:保安宮曾被軍眷佔據,連牆壁的上裝飾都偷渡了當時的思想。

圖:大龍峒金獅常被誤認為有耳的廣東獅,但出自同安人的獅團,當然是無耳的閩南獅! 

圖:大龍峒金獅團

走到街尾,就能看到土地公廟和安宮跟大龍峒金獅團。兩百多年的金獅團曾風光一時,於頂下郊拚時保衛鄉里,還遠渡重洋到日本表演,但是隨著傳統藝術式微,一度後繼無人,最近幾年開始跟文化大學國術系建教合作,才招募到較多新血。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傳統藝術,今年9月25日、26日,大龍峒金獅不只在廟會遶境時出場,還將躍上大稻埕戲苑的舞台。民間傳統藝術精緻化,從廟會走入戲院,其實是因應現代都市型態不適合遶境,噪音跟交通管制引來抱怨,傳統藝術必須轉型發展才能流傳。

圖:大龍峒金獅團團長李世澤先生介紹文昌祠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過去教育鄉里,但日治後西式國民教育普及,國學沒落,轉型為文昌祠。因為廟方田產豐厚,不但沒有功德箱,不接受捐款,每年還提撥三百萬獎學金給大龍峒的清寒子弟。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陳悅記祖宅,又稱「老師府」。陳悅記並非人名,而是陳家家譜的公業統號。老師府的稱號則來自作育無數英才的陳維英舉人,曾任艋舺學海書院的院長,陳維英也曾在其他書院任教,桃李滿天下。陳家家學淵源,出過三位舉人,如今全台唯一僅存的舉人石柱也在此。當時的延平北路四段又稱「番仔溝」,所以陳家人出門可是要搭船的!


陳家人的富有亦家喻戶曉,傳聞他們從大龍峒到台北城,不需要經過別家的土地,可想而知其擁有土地之多。械鬥頻仍的年代,他們還有自家的水陸軍!可惜的是,老師府如今的保存狀況不佳,因為子孫繁多,意見不一,不知道何時才能完整修繕,重現其光采。如同老師府的情況,大龍峒的老房子不是被拆除就是缺乏維護,除了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捕捉到過去台北三市街之外的人文風景,還希望政府或民間能更重視這塊曾經孕育無數人才的土地。
 

圖:老師府的舉人旗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