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當日天氣晴朗,興建中的萬華火車站與一旁最新的雙子廈BOT案正如火如荼的趕工,在一片吵雜聲中,老師開始講述艋岬車頭過去的榮景,過去的艋岬萬華聚集了數十萬的外來移民,為的是一份謀生的工作,在民國51年的電影《龍山寺之戀》中,當地市場萬頭動、車水馬龍的景象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劇中一句「任何東西只要出現在萬華市場,大家一定是先搶再說」成了萬華繁榮過往的應證,成衣業也是當地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艋舺服飾商圈曾為無數家庭提供就業機會,也為台灣創造大量的外匯收入,但今日街區的冷清與門可羅雀的商家,毫無表露的彰顯了商圈的沒落,雖然居民已採納各式建議,如招牌統一、設立步行區、建立商圈紀念碑等等但成效不彰,跟著老師走入商圈,其實不難發現問題真正的癥結點,店家同質性過高、服裝特色不明顯與流於俗艷或許是人潮不再的原因,在現今資訊流通的世代,流行更是日新月異,艋岬服飾商圈雖然歷史悠久卻無法發展本地特色,實屬可惜。
萬華綠町的甘甜時光
圖 / 大理街服飾商圈
文、圖/ 陳婷瑋
當地居民對於商圈落沒的現況是無奈多於焦急,但改變仍是一線生機,隨著最近社區設計課的開班與年輕設計師的進駐,也許有望扭轉服飾商圈的劣勢,萬華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往往是破舊不堪的老街區,但歷史還未走到終點,此地淵遠留長的故事有待人們重新發現。
轉角來到和平青草園,一大片的綠意盎然與紅磚平房令人感到心靈平靜,老師隨即詢問大家知不知道此地過去是什麼建築,眾人搖搖頭,接著得到一個令人詫異的答案—精神療養院,仁濟療養院最初為萬華林家設立的濟貧救苦機構,在日治時代收編為醫院機構後便開始收容精神病患,在精神病長期遭污名化下,當地護士曾感嘆:「有的朋友一聽到我在這裏上班,便很同情地問是不是每天都被瘋子揍,我只能苦笑,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實在不足 啊!」過去總給人負面印象的仁濟療養院如今已成了老少閒宜的親切公園,但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迷思似乎仍深植在社會印象中。
沿著巷弄我們逐漸深入綠町的中心,盤根錯節的小徑與紅磚矮平房令人有種脫離台北的錯覺,充滿生氣的藤蔓與蕨類繚繞在磚瓦間,紅與綠如此鮮豔的配色在此卻顯得平靜,數十年來靜靜的守護老住戶們而不喧囂,此處混合改造後的日式平房與傳統土角厝形成一幅另類的景致,綠町雖是日式時代的地名,但如今依然是綠意盎然的可愛社區,走入旅程末段來到華江整宅,又彷彿跳入另一段時間靜止的異空間,華江整宅又名華江國宅,居民多為台糖退休員工及家眷,特殊的建築形式以及不斷分割的出租空間使此地宛如自成一格的小王國,挑高的一樓天花板與連接鄰棟的天橋皆是少見的設計,老師介紹著此地的社區運動蓬勃多與居民同質性高有關,容易凝聚向心力也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國宅由於年久失修,外觀上已有些髒亂破舊,但充滿生活感的閒適氛圍仍想讓我拉張涼椅坐下,靜靜在這消磨時間,老師最後的結語說到:「萬華綠町的甘甜時光就是這些每日走過的生活體驗,雖然看似平凡卻也最令人感到愜意」,確實如此,本次行程並沒有一般大眾印象中的觀光景點可參觀每段路看似不成脈絡、各不相關,卻都是萬華最真切的生活面貌。
圖 / 商圈廣場紀念碑
圖 / 和平青草園,原仁濟療養院
圖 / 華江整宅內部
圖 / 萬華大姓-黃家的四棧樓仔
不僅是服飾,商圈內部也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特色老屋,如玻璃業開山始祖金義合行、黃家四棧樓仔、林家古宅等等,同時還有街上不連續的獨棟立面裝飾,其實都能是觀光的資源,期待當地居民能重新塑造商圈形象,多面向的整合資源與在地特色。
圖 / 獨樹一幟的林家古宅,有萬華101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