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區域:西門町 中華商賞

時間:2015年12月12日1400-1600

主題:Time for萬華

人數:20人

講者:

佇立在福星國小前,很難想像這座國小的歷史已經如此悠久。而我們對於歷史的想像,跟隨著福星國小前這條車水馬龍的中華路二段,彷彿延伸到了遙遠的過去,彼時中華商場仍舊叱吒的年代。

 

商場隨著時代的流逝沒落了,這條路的重要性卻並未削減。端看上頭的車流量,不難回想過去的勝景,高傳棋老師用手比劃著前方的道路;以及更遙遠一排的高大建物,為我們刻劃過去的榮光。手中地圖上那一整排綿延的長屋,串起了當時一整個世代的繁華,而今雖然如星子殞落,我們仍能從周遭的巷弄挖掘出它曾存在的證明。或許,這也是種不願向時代低頭的精神吧!

 

舊時的刻痕,新時的印記 中華商場

           圖 / 高傳棋老師提供的中華商場空照圖

                                                                     文、圖/ 羅靖茹

福星國小周邊的街道上有許多專業商店。在中華商場仍未建起的年代,周邊這些小店在這一帶撐起了一片天,各式各樣專業的商店聚集在一快兒:這一區是衛浴設備;隔壁區是修理音響器械;再下一區是服飾……。1960年代中華商場興建後,則開拓了它的盛世。各式各樣的商店進駐,同樣也是因為專業區位的選擇,相同類型的店多聚集在附近。例如:中華商場一共八棟建物,以「八德」命名,家用電器、音響零件等便多聚集在忠、孝兩棟。

 

而承租不起店面的,便在中華商場後頭的騎樓裡擺攤做起了生意,多是些修繕的工作,例如現在仍可看見的「現修音響」等等。那些細膩的手藝,在中華商場仍屹立不搖時便已存在,甚至早於它。見證了中華商場存在的這些技藝,並沒有隨著商場的逝去而離開。他們依舊在這,成為僅存不多、關乎於商場的風景。

 

 

高老師說,整條中華路上有60幾塊碑,每一塊都紀念著不同的舊址。但這樣一塊石碑,究竟有多少行人會為它停留駐足?外國的做法通常是:他們會做建物的小模型,搭配上古今地圖對照,讓民眾更能了解該遺址的時代意義。相比之下,台灣政府多是儘立一碑、以做紀念,功能性顯得十分不足。

 

此外,老師也提及了「街道傢俱」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台灣的街上,你連想找出一盞30年以上的路燈或是水溝蓋,都十分的困難?台灣從前的觀念是:一旦碰上都更或是重劃,往往將所有舊的事物予以消除,卻忘了最重要的保存、傳承意義。以至於到了現在,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實際的事物可以分享給年輕的孩子,甚是可惜。

旅程的最後抵達西門町,新文化的衝擊徹底顯現。方才仍徜徉在舊時中華商場的繁華美夢中,而今一腳已踏入時下最流行的地域──西門町。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禁懷想過去中華商場坐擁的或許也是同樣的美好記憶。舊時的刻痕逝去了,新的印記也已覆蓋,許多回憶只能留待回頭和人細說。中華商場曾經的繁華,或許和1960繁盛的年代一同過去了,但新的未來仍在展開。

圖 / 12巷的超窄小巷

圖 / 西門町前的台北城模型

中華路二段上的天橋,原有六座,現在僅剩下一座。從前連接中華商場各處的天橋,可以說是大樓間的命脈。像是血管一般,疏通著來到身體各處的血液。就像吳明益的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裡頭的天橋總是有不同的攤販在上頭,無論颳風下雨。我們無法瞥見舊時的天橋上頭人們是如何生活、景色如何運轉;但在新的天橋上,這個世代的生活仍在持續著。從天橋上仰望遠方的天際線,是這個世代特有的灰。

 

高傳棋老師帶我們遙想當年的勝景:從前開票的時候,整條中華路上同時約有五萬人在看開票。大家把馬路擠得水洩不通,卻是因著這樣的熱情創造了中華商場當時的盛況。

圖 / 上方有「中華商場」字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