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權力之路:中山北路

                                                                     文 / 謝宇婷

很少有這麼一條道路能歷經歲月,令人如此執著、迷戀。

 

統治者在此插旗圈地彰顯他們的權力,時尚現代的資本主義最早在此施展魔力,都會男女的慾望跟寂寞更在此交織。

 

這是中山北路,一條權力之路,通往台灣歷史的榮光跟陰暗。

圖:中山北路

最初,中山北路的開闢,是為了讓台灣人可以參拜台灣神社,所以稱為敕使道路。中山北路的另一端,連接台灣總督府,讓神權跟政權手牽著手,鞏固殖民者的統治權威。

 

日本人更在中山北路一段東側規劃日本公務員宿舍區,稱為大正町,仿效京都打造棋盤式的街道,因此有一到九條通的巷道。後來這裡的日式風情,進駐許多酒吧跟卡拉OK,成為日本觀光客來台的必去之地。

 

圖:台灣神社 圖片來源:http://goo.gl/6Flfra

圖:條通地區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中山北路成為蔣介石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從士林官邸到總統府,又搖身一變成為領袖專屬的「國道」。

 

為了保衛領袖一路順風抵達目的地,在他出門前的半小時整條大路就必須進入高度管制的狀態,行人不得任意穿越通行,由南而北的車輛一律禁止左轉。官邸內的年輕軍官侍衛盡心確保領袖不會在上車前被暗殺,大路、士林與陽明山區的三個憲兵隊駐守在官邸外圍,攜帶無線電的特勤人員、警察、警總便衣也同時加入,隱藏於每個路口、巷弄與分隔島上繁茂翠綠的行道樹之後窺世界實施交叉防務。」王聰威在《中山北路行七擺》中,描繪了威權領袖上下班的萬分戒備,文中的大路就是中山北路。

 

至於原本的台灣神社,當然不會被蔣介石保留,它被拆除改建成圓山大飯店,接待外賓。其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的風格,強調文化之正統,以宣示政權的正當性。那時,外國元首使節的車隊必定駛過中山北路,接受兩旁政府派遣的學生團跟民眾夾道歡迎,再風光地前往目的地圓山飯店。中山北路還因此被規定兩旁建築物立面至少三層,仿效巴黎街道設計,不枉其為國家的門面。

圖:圓山大飯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goo.gl/0jkyjD

除了圓山飯店之外,國父紀念館、台北城門,也都是遵循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風格,如同統治者的印記,蓋在台北這張圖上。除了營造「東方的古中國」氛圍之外,發揚緬懷固有文化,也是建築背後隱含的文化焦慮。這種「中原沙文主義」,摒棄台灣傳統的閩南式建築,或日本人引介的折衷式建築,都讓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教育的建築師不滿。但話說回來,這難道不是從一種被殖民心態,換到另一種,以橫向的西方霸權加以否定嗎?

 

國民政府遷台後,非常仰賴美軍支持。美軍顧問團即在五十年代成立駐台美軍協防司令部,地點就位在中山北路三段,後來越戰爆發,台灣成為美軍的後勤補給基地,中山北路就搖身一變成為美軍的度假天堂,如同小租界。美式酒吧林立,晴光市場出現高級舶來品,敦煌書局引進外文書,國賓飯店是最高級的跳舞場所,時時可見大兵摟著台籍吧女購物逛街。天母則是美軍眷屬居住地,形成一個本地人仰望的美式社區。

圖:美國大兵跟吧女 圖片來源: Sarj Bloom  https://goo.gl/2Kojd4

可隨著美軍離台,如今的中山北路的異鄉人,許多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聖多福教堂就提供菲律賓語的彌撒,讓辛勤的移工可以在周日跟朋友相見,以母語得到宗教的慰藉。人行道上,他們歡暢的大笑談天,跟平時在台灣家庭中的沉默樣子,截然不同。

 

除了跨國的情慾流動,中山北路也跨越性別藩籬,是非異性戀族群的自由地帶。同志酒吧的存在,是性少數族群在這座城市的歇息處,讓他們不必顧慮外界的眼光,自然放鬆地享受情欲的撩撥跟情感的抒發。

 

這是中山北路,既壓抑又奔放,歷史又現代,異國與本土,崩潰與重建,是眾多元素的混和物。2000年,殷寶寧老師的博士論文以情欲、國族跟後殖民三個交纏的主題,探問「誰的中山北路」,那十六年過後,中山北路又屬於誰呢?

圖:台北光點

今日的中山北路,有現代的美術館、公園,也有巷弄中的老店小舖。它被權力形塑,卻也顯現權力的衰敗更迭。但無論多少年華流轉,中山北路總有一種氣派,一種風雅,是見過大場面的從容,是歷經磨難創傷的了然,更代表一種氛圍,就如同廖咸浩在《中山北路,一條不存在的街》寫的:

 

「而在那樣閉塞的年代,只要是和平庸的現實不一樣,就自然泛著夢的微光。中山北路的許多角落就是這樣泛著某種微微的光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