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三線、客家鈴聲響 凸顯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文 / 邱翊

什麼是文化?

 

過去我們常以為文化是在上位者才能談論,是擺在美術館內不易理解的畫作,是音樂廳裡彈奏的古典音樂,是得到國際大獎的設計作品,此類文化生活,距離這個社會多數人非常遙遠。我認為文化是「社會從過去到現在所有人的生活經驗累積」,更簡單地說法就是「食衣住行育樂」。你習慣到傳統市場買菜、跟老闆殺價,可能是媽媽從小就帶你上菜市場,或你習慣到連鎖超市買菜、享受冷氣與舒適的購物體驗,可能是你家附近沒有傳統市場。你晚上到國家音樂廳欣賞英國來的國王歌手演唱,聽覺享受如沐春風,或你晚上到媽祖廟埕看歌仔戲,因為每年「媽祖生」祭典期間都會有酬神戲班。你週日固定上教堂,或諸事不順時,你會想到行天宮拜拜、祭改。文化不在殿堂,而是在人們的生活之間。

 

教育所造成的刻板印象

 

今年520總統就職典禮,由紙風車劇團負責策劃「台灣之光」的表演,其中一段旁白說到「原住民的風俗粗獷而草莽」、「他們喜歡唱歌跳舞」、「改變不了的是原住民的純真與自然」等等,呈現台灣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的偏見。若您曾讀過國立編譯館時代的課本,一定看過吳鳳為改變原住民出草而捨生取義的故事,刻板地書寫漢人的文化優越及原住民的風俗,雖然1989年之後已經從課本中刪除,吳鳳鄉則改為阿里山鄉,但這段虛構的歷史至今仍深植在部分台灣人的心中,造成今日我們仍看到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戲劇演出。

 

值得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人已經覺醒,參與文化教育活動及議題討論。以台北城市散步參與者為例,多數人以為我們的客戶是國外或台北以外的觀光客,實際上超過90%都是出生或居住在台北的成年人,顯示台北人透過台北城市散步的文化教育活動,找回過去學校教育所缺少的一塊。

文化沒有高低之分

 

台灣人遇到歐美白人似乎常以崇敬的態度對待,但提到台灣各地火車站週日聚集的東南亞朋友們,多把把他們與藍領畫作等號,有些人甚至以厭惡的眼光。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目前在台灣已有超過60萬人的東南亞移工,他們在工廠工地提供生產勞力,在漁船上協助獵捕魚貨,在家中照護我們的長輩。把時間拉長,數百年來,不管你是原住民,或有荷蘭人、西班牙人血統,或者跟著鄭成功軍隊來到台灣,或是清朝時羅漢腳渡海來台謀生,或經歷日本教育,或隨著國民政府轉進台灣,或是近年加入台灣家庭的新移民媽媽,成就台灣是一個不斷融合各種文化的社會,每個人在自己的社群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著。不管你或你的祖先什麼時候來到台灣,或僅是來台灣短暫求生,既然大家都在這座島嶼生活,就不該對彼此的生活方式有所歧視。

 

新任國防部長馮世寬是淡水武聖宮主委,曾至中國參拜濟公、起乩師父問事,部分媒體用「拜濟公惹議!」「遭爆是濟公信徒」等字眼,似是影射部長的濟公民間信仰當作次一等的信仰。上週台北市社會住宅公聽會,雖然背後的原因是建商深怕影響房價,然而部分居民發言「引進來的人到底夠不夠格?」、「社會住宅是窮人、弱勢者住的」,把社會住宅與貧民窟劃上等號,更自以為文化優越感貶抑弱勢族群。

 

                                                 三峽往大溪的台三線指標

                                                            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圖為大稻埕慈聖宮媽祖祭典期間的夜間歌劇團

 

                                                      520蔡英文總統就職演出

週日的台北車站大廳,印尼移工聚集席地而坐

文化基本法的重要性

 

若Google搜尋「文化基本法」相關的討論、新聞實在是少得可憐,多數人不清楚也不了解它的重要性。蔡英文總統競選政見中的文化政策,提到文化基本法是作為文化政策的穩定與持續,改變台灣文化治理的品質,文化部長鄭麗君說「台灣人像在故鄉的異鄉人」「希望讓下一代走到國外,可以驕傲地說出台灣的故事。」,訂定一年內制定文化基本法。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老師說「文化基本法立法的意義,除了法律的實質內涵與影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藉由文化基本法諸多核心議題的討論,促進臺灣人民對於文化公共事務的理性辯論和積極參與,在臺灣社會形成更強而有力的文化公共領域,讓公民文化有自主的能力。」,更甚者,將影響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創意產業法、電影法、廣電法等文化相關法令的修改。

 

文化基本法草案第一條提到「尊重文化多樣性、自主性及創新性」及「第二條 政府應推動各類文化發展,提供人民平等參與之機會,不得因族群、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地位、地域及其他條件而有所差異。」,說明文化多樣性及平等參與,「第十五條 政府應結合學校積極推動文化傳承與人才培育,鼓勵大學院校設立多元文化相關學程,並於中小學設置文化藝術學習課程,以落實文化扎根。」則明定政府需推動文化傳承與教育。

 

「文化國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

 

從前述立委質詢、新聞媒體標題等事件,不能當作笑話一則就輕鬆帶過,更應深究問題的核心,源自於文化基本法立法及缺乏文化教育,文化部對於文化基本法的說明開宗明義寫道「文化國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與台灣人的生活風俗、產業競爭力、媒體傳播等息息相關,期待更多人參與文化教育、認識文化基本法。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將舉辦「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邀請眾多民間團體匯集民間文化政策的意見,促使政府部門傾聽、參納民間對於文化政策的建議。

 

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

日期:2016年6月11日09:00-18:00

地點:台灣藝術大學教學研究大樓10樓演講廳

網頁:http://cpcf.tacps.tw/

 

延伸閱讀

文化有什麼基本?為什麼《文化基本法》沒有人關切,也沒有人期待?

文化基本法草案

 

員工旅遊開車往大溪的路上,突然發現我們正在「台三線」,想起早上出門前看到「客家鈴聲響」的新聞,幾天前立法委員黃昭順質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浪漫台三線是哪三條線?」,並提到「客家鈴聲響,那個歌其實是滿出名的...」,台三線與客家鈴聲響成為本週台灣熱門關鍵字,甚至有媒體以「歌手林生祥意外爆紅」作為新聞標題,記者可能不曉得林生祥及他過去所創立的交工樂團,在台灣音樂圈及社會運動的重要地位。

 

念頭一轉,為何台灣人民選出來的代議士會在立法殿堂荒腔走板?為何記者會以爆紅作為新聞標題?為何去年會發生「陳澄波他自己本人也相當緊張。」

 

我想,答案是台灣缺少文化教育,及政府機構作為政策擬定的文化基本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