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浪漫東三線

                                                                     文 /侯名晏

                                                          圖:臺灣總督館邸

漫步於寬闊的街道上,街旁穿插錯落著壯麗的歐式建築,仿巴洛克式的山牆、法國式圓頂、希臘科林斯柱式⋯⋯這些建築不約而同地展現富麗的歐式風情。端看這些建物,觀者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來到19世紀的歐洲。然而這裏並非歐陸,而是座落於台北城內,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中山南路。而聯通台北城中心與台灣神社的中山南北路,在當時是日本敕使來台參拜的必經之路,因此又被稱為「敕使街道」,為台北政經文教的聚集中心。

 

日人接收台灣後,眼見台北城牆逐漸失去功能,便在拆除城牆後的城東打造了這條美麗的三線道,除了道路本身筆直寬廣,沿途更是建起一棟棟總督府的重要單位以及醫院。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自詡已歷經現代化,加上受到當時歐洲流行的建築風格影響,便在殖民地台灣建起不少西洋歷史主義式的建築,一方面展現其對台灣現代化的經營,另一方面藉由巍峨華麗的建築展現統治者的權威。

 

從台大醫院捷運站出發,我們首先直面台北人耳熟能詳的台大醫院。溫帶氣候的日本人為解決台灣的瘟疫問題,積極發展醫療技術,原名「台北病院」的台大醫院,是日治時期的傳染病研究中心。台大醫院的建築式樣受到歐洲新古典主義影響,立面華麗,但仔細端詳可以看見不少台灣獨有水果裝飾,如葡萄、蓮霧、香蕉等,與真正的歐式建築大相庭徑,整座建築也因台灣潮濕的氣候做了墊高處理。在空間配置上,當年的台大醫院以大廳為門診處,將病房至於後方空間,並以王字型的結構,在院中穿插庭院,使陽光能夠透進醫院殺菌。

                                                          圖:臺大醫院

中山南路上,與醫學相關的日治時期建築尚有台大醫學院舊館,法國曼薩式斜頂以及希臘式拱廊,與鵝黃色的牆面交揉出一股寧靜典雅的意味。繞至建物後方,才發現舊館背面的立面與前門截然不同,原來此處竟是曾經的大講堂,講堂因年老失修早已拆除,卻還是能看見洗石子製的講台。

                                                          圖:台大醫學院舊館背面的講台

除了醫院及學校,中山南路上不少日治時期的建築,在國民政府來台後紛紛轉化為政府的重要機構。教育部原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具有明顯的曼薩式斜頂,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後委由名建築師王大閎改建,成為如今中國宮殿式樣。

 

                                                          圖:教育部

立法院原為第二高等女子學校,現在的議場其實是過去的操場改建。而監察院或許可說中山南路上是最華麗的政府機關了,此處前身為台北州廳,曼薩式的斜頂與拜占庭廷式的圓頂巧妙地融合,仿巴洛克式地裝飾使立面看來生動繁複。想像自己是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民,當行至台北州廳前,應該也會不自覺地感覺崇敬嚴肅吧。

 

                                                          圖:監察院的前身:台北州廳

在經歷一連串繁複的視覺衝擊後,我們來到行政院前,乍看之下,行政院的建築與前述歷史主義完全不同,反倒近似於國民政府來台後所興建的現代主義式建物。然而行政院的前身其實是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役所,受到1930年代機能主義的影響,此時興建的建築物轉向實用,拋棄繁雜的的裝飾,轉而追求建物線條的流線型及速度感,也漸漸偏向如今都市中大部分建築的樣式。

 

由台大醫院往北走,我們見識了「東方小巴黎」名不虛傳的美麗。然而在這樣的美麗之下,其實暗藏著殖民政府展現權威的政治意涵。法國曼薩式的斜頂,是第二共和時期,拿破崙三世用以修建公共建築的樣式。日本人透過採取相似的建築風格,意在展現其將殖民地現代化的能力,並將這條「敕使街道」妝點成華麗的小巴黎,展現總督府的文明及權威。浪漫又美麗的東三線,或許也可說是權威展現及政權更迭的產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