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蚋仔親水生活空間
文 /照片:侯名晏
所幸加蚋地區始終有一群熱情的文史工作者與社區規劃師、藝術家們不斷努力保存街區的記憶。漫步於南萬華的街道上,我們驚喜地發現隱藏巷弄間的裝置藝術與斑剝牆面上的美麗插畫。原來,除了文史工作者們致力保存歷史景觀,社區中也有著不少藝術家盡己所能的美化老舊的社區,他們所繪的主題緊緊扣連著社區空間——靈動的水獺抱著鱸鰻、老樹的根系靜靜地舒展,這都是當地耆老六、七十年前常見的景象。
除了藝術家的進駐,社區規劃師也在東園設點,時常舉辦活動並與居民形成社區規劃的共識。日治時期創校的東園國小,原名為加蚋公學校,校園中錯落的石碑與老樹一一展現過往經歷的時光。東園國小的特殊之處,除了悠久的百年歷史之外,更在於開闢校內菜園,鼓勵學童重拾過去加蚋仔農植的技能,在農作中學習知識。定期的師生共食凝聚了校園內情感,校園之外的社區長者也樂於參與菜園的種植與維持,社區意識興起後重新開始的耕作,開啟了社區與學校連結的可能性。
南萬華「加蚋仔」的名稱源自於平埔族,在凱達格蘭語中有「沼澤」之意。早年此地水道縱橫,經過新店溪沖積的沼澤土壤十分肥沃,先民依水而居,因此處處可見豆芽菜、茉莉花、麻竹筍等經濟作物。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都市發展,曾經綿軟肥沃的田地鋪上層層柏油路,湧泉被水泥遮蓋,親水的村莊也被迫遷至高高築起的堤防內,人們也逐漸忘卻曾被河水與土地哺育的記憶。幸而隨著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社區居民的努力,我們能重新窺見南萬華親水的地區歷史。
南萬華的房屋大多是三、四層樓老式公寓,街道靜謐。然而就在這平凡無奇的景觀之中,隱藏著台北河堤內唯一可見的天然河道。長泰街附近的「堀仔頭」地區,保留著新店溪流經堤防內的小小活泉,泉水清澈見底,仔細一瞧,還可以看見零落的豆芽菜漂浮其上。此地雖然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不再大量種植作物,居民的生活卻依然與水源息息相關,在巷弄中座落著不少豆芽菜工廠,利用活水清洗豆芽菜。
圖:台北提內唯一的堀仔頭活泉
圖:堀仔頭聚落
圖:僅存的斷垣殘壁與後方紀念碑
穿越幾條巷弄,活泉附近隱約可見清領時期的閩式建築。此地是有著「台北第一庄」之稱的堀仔頭聚落,有著逾300年歷史,保留當年開墾移民逐水而居的痕跡。然而歷史悠久的聚落卻面臨都更與否的爭議,部分的居民希望能夠得到更乾淨整潔的現代化環境,亦有部分居民認為應該保存難得的歷史建物。這樣的爭議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不斷展現,隨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城市的記憶也逐漸被抽離。
圖:藝術家位於社區牆面的壁畫
圖:高傳棋老師正介紹東園國小中的菜圃
跨出高聳的河堤,才發現堤外的土地竟是如此廣闊。一路走來,我們以蓊鬱的老樹作為指標,追溯著水道的痕跡,最終來到堤外平緩草地中,兀自佇立地一株茄苳樹下。這株茄苳樹是原本加蚋仔居民聚居的中心,然而國民政府以「防洪」之名將居民向提內遷徙,人們被迫拋棄家園,與養育自身的河水、 田地隔離,獨餘歷經風霜的老茄苳為圍困牆中的人類憂傷。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堤外杳無人煙,相反的,這裏是不少民眾假日運動休閒的去處,不僅有不少臨時攤販熱絡地經營生意,更有一臺臺露營車為人們提供假日休閒的另一種選擇。目前堤外只能安設臨時性的設施,但隨著政府有意重新利用河堤外的空間,似乎也應重新思考過去遷徙政策的必要性。無論如何,過去河濱的農業地景已不復在,我們亦只能透過文獻及所存不多的歷史景觀來想像過去此 地居民如何與河水共生。
新店溪不止孕育了農業聚落,也目睹了殘酷的殺戮,行至馬場町紀念公園,在細雨中沈默地聽著此地作為白色恐怖時期刑場的過去。河畔的綠地乾淨整齊,但我們似乎很難記得鋪上青草前的土地曾發生過什麼事情。
圖:此區許多在第一果菜市場工作的居民,民生工具就是圖中的拖板車
圖:曾是聚落中心的老茄苳樹
圖:河堤外的空間有不少攤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