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板橋開拓史
圖:以前的枋橋城西城門位址
我們沿著板橋城過去的城牆外圍走著,原來在過去,如今的倉後街和府中路口是大路的終點,因為在馬路的另一頭是屬於林家的土地,若非持有特殊通行證是進不去的。林家是當時台灣少數自家領土大於總城鎮面積一半的大戶人家,雖然看似獨門掌權,卻也在當時貢獻非常多金錢與人力鋪路並為城鎮建造廟宇。一直到今天,林家花園依然是板橋重要的歷史景點,人們藉由參觀花園去了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並更加尊重所處的地方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
鄭老師說,他也曾建議把所有過去曾是板橋城歷史遺跡的地方做修復重建,即使無法做到全部,也能讓每個來到板橋的人們更能方便了解這裡的歷史故事。但我想這對於現在存在於這片土地上的太多錯縱利益而言,似乎不是說修復就能馬上修復的事情。這也是為何導覽到一半時老師突然語重心長的說:建築物其實是隨人改變的,其中的變與不變存在太多掙扎。
雖然對於這些重建的計畫仍有很多需要考量,但是基於這些本是存在於這個地方的事物,我們是不是該更開闊自己的目光,不要什麼事情都將表面利益擺在第一呢?
一日板橋遊,最後我們在林家花園前結束一天的旅程。鄭老師在離開前表示希望大家能在平日帶朋友到林家花園走走逛逛,和朋友分享自己所知的板橋故事,或是可以請像他一樣自願到林家花園當志工的人進行介紹與解說。對我來說,這次的活動並非只是用耳朵聽進一些關於板橋的故事,而是藉由這些故事進行內在的省思。導覽從來就不只是單純在介紹一個地方,重要的是藉由了解後繼續去關注更多我們的所在,並且與周遭的人們分享如何讓這個家變得愈來愈好。
或許以後,如果有朋友提議想一起去板橋,你可以帶他去今天走過的廟宇,告訴他關於先人們在板橋開拓的故事,用實際的探訪來取代口耳相傳或是網路片面的資訊,真正用自己的眼光認識這個地方,用自己的腳步追本溯源。
初春的早晨下著飄飄細雨,一群人聚集在捷運府中站一號出口,只知道今天要追的是板橋的本,這個緊鄰台北市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板橋原名枋橋,意思是架在溪水之上的木橋頭。我們沿著館前西路邊向前走邊聽著鄭老師娓娓道來關於板橋城的故事。話說枋橋城的歷史遠比台北城還要早,康熙三十年時就有人到此地開墾,當時的板橋遍地沼澤,河水沖積出一片片肥沃適合耕種的土地,大批漳州人來台沿大漢溪落地生根,不只修築了水圳和橋梁,更是種植了許多經濟作物轉運到整個北台灣。鄭老師領著我們穿越巷口與大路,幾步路就會指著或許是十字路口又或許是建築物的地方說這些都是過去城門的位子,而我們腳下踩著的紅磚步道正是當時沿著城牆所鋪設的。我們低頭望著磚間所刻「古城界址」四字,耳邊傳來鄭老師解說的聲音,抬頭恍若看見了當年城門的宏偉風光。
大夥跟著老師的步伐走著,比起先前跟的導覽,我發現較少人停下腳步拍照或是討論,大多張大耳朵仔細聆聽著從耳機傳來的板橋故事。跟隨交通號誌跨越人車繁雜的南雅南路一段與南門街口,鄭老師笑著說這裡曾是以前的南側城門,城門沿著枋橋城而建,更是與溪河脫離不了關係。多少年過去,曾經的城門成為布滿招牌的十字路口,牛隻馬蹄踏踩過的足跡被不知鋪了不知多少次的烏黑柏油所覆蓋,我不禁思考著:若是沒有那些依然熱愛歷史與守護這些根本的人們,大家該如何追自己的本?又該從何處溯家鄉的源?
文:吳冠霏 / 攝影:吳冠霏
圖:慈惠宮二樓封神榜故事雕刻
圖:舊板橋城外圍地磚
散步至慈惠宮,鄭老師說過去的慈惠宮不像如今有二層樓格局寬廣。台灣的廟宇總是喜歡加蓋再加蓋,隨地區的興盛與供養者的捐款金額來決定下一次動工會增加多少廟宇面積。或許這樣的特色源自於華人對永恆的定義吧。對台灣人來說,無論是過去又或數百年後的今天,所謂的永恆即是不停除舊布新;然而對西方那些維持同樣格局並存在數百年的廟宇而言,永恆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單純的代代相傳。
在假日的白天進來廟裡祈福的比起老人家,更多的是不用上班的一般中年男女。這些人們的打扮透露出他們是住在附近的住戶,如同過去廟宇作為群眾集會聊天的地方一樣,直到現今雖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少了,卻依然存在不變的想從廟宇尋求安定的心。慈惠宮作為板橋一直以來數一數二的大廟宇,裡面供奉的神明有媽祖、玉皇大帝、月下老人、文昌帝君、佛祖和財神爺等等,鄭老師說現代廟宇的特色就是聚集各方神座,讓來拜拜祈福的香客能不用跑太多地方就拜到所有神明。我暗自想:廟宇殿堂不只成為地方居民的信仰據點,更成為神明們認識朋友的集會場所了!在這些神明面前,來參拜的人們不分貴賤、不分種族、不分男女,都是神明眼裡平等的萬物眾生,我想這也是信仰使人們的心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吧。
一瞬間,我心中突然充滿感激之情。身為某些程度上對於拜拜信仰相對不熱衷的年輕人,這次卻有機會藉由認識板橋城順道認識廟宇的文化。耳機裡傳來的是老師輕鬆的口氣,背後含意中存在的歷史和藝術層次卻是過去無數次走經過廟宇時不曾駐足體會的美好,藉由城市散步的導覽活動,總是能用短短二三小時的時間,彌補過去數年不曾體會的城市風景。
可以確認的是,參加導覽的人或許有超過一半不曾這樣好好地走入板橋城,就連那些舉手跟老師說自己在板橋長大的也一樣。藉由雙眼觀察曾經是城門古牆的所在,其實這些地方一直都在,一直都在原來的地方等著生存在這之中的人們試著去了解它們。這一次,不再是這塊土地用自己的養分孕育著我們,而是我們向著家鄉張開雙眼與雙耳,傾聽時間想告訴我們的一切。而之所以會感動,正是血液裡流動的尋根本能正產生著巨大的共鳴。
圖:慈惠宮外面燈籠
圖:坊橋城最早期居民沿河而居,現改為河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