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永和之水,瓦磘溝的故事
文‧照片 /曾智康
圖/瓦磘溝
提到台北八卦陣,會想到永和,提到土地公廟,會想到中和烘爐地,提到”三環三線,夢裡相見”,會想到中和與永和;人們對於雙和的印象,莫過於吃喝玩樂,以及總是打結的交通,對於自然景觀、城市歷史又或是更高的生活品質,卻從來不在雙和印象中。
歷史與自然已不存在於雙和印象中,但瓦窯溝的存在卻不曾被抹滅,而瓦窯溝更同時蘊含自然景觀與城市歷史;中和地質為舊沖積層,永和地質為新沖積層,而瓦窯溝則誕生於新舊地層交界處的湧泉;作為天然界河,瓦窯溝的南支流與北支流匯集於雙叉港(今智光商職黃昏市場旁)後,由南而北的迂迴流向新店溪,同時劃分了中和與永和的行政區,瓦窯溝被遺忘了,但對於中永和的都市紋理的影響卻從延續至今,街廓、行政區與寺廟皆有所影響。
由於瓦窯溝流域廣泛,許明正老師在帶領大家探訪瓦窯溝時,原先想以騎腳踏車一窺瓦窯溝的全貌,只可惜天公不做美,我們只能以徒步的方式在大街小巷裡穿梭,然而,瓦窯溝的美以步行的方式才能更加彰顯,透過緩步的步伐才使我們能夠感受都市巷弄與溝渠空間的差異,並同時挖掘、撿拾與拼湊出瓦窯溝的全貌。
瓦窯溝的北支流的源頭則位於當前復興商工附近,當前北支流之源頭有的河道埋藏於柏油路下,有的河道則掩蓋於違章建築之下,然而北支流裸露的河道其實相當好發掘,根據許老師所敘述,當地里長為了避免河道對行人造成危險,裸露段皆裝設了木柵欄與綠美化,因此只要打開木柵欄便能讓瓦窯溝重見天日。
於復興商工之巷弄中有諸多此類木柵欄,空間的阻絕是防止瓦窯溝帶來潛在危險最直白的方式,而里長為了降低此木柵欄的事件阻礙,因此加上了諸多盆栽作為點綴,但其實若要解決瓦窯溝帶來潛在危險,同時為都市綠化的話,或許將瓦窯溝整治並且開放於民才是一舉兩得的行為。
經由北支流向南走,便銜接至瓦窯溝南北支流交會處-雙叉港,位於當前黃昏市場旁,瓦窯溝於此形成明渠,南北支流呈ㄚ字型匯流於此,;不同於中永和擁擠單一的巷弄,由於瓦窯溝的介入,都市空間於此開始舞動,水波的紋路與河堤的綠樹構成動態的空間,岸上的高樓與高聳的堤防則形成靜態的空間,一靜一動的對比,為中永和帶來截然不同的空間氛圍;蜿蜒的河道向前後拉長了水平的視野,河面上空則映照天空,加深了垂直視野,都市空間自此解放;雙叉港的空間同時還具有時間性,當我們拜訪時黃昏市場尚未開始擺攤,綠樹流水與偶爾經過的居民,拼湊成一幅寧靜的風景畫,然而當黃昏市場擺攤時,跟據許明正老師所述,這裡將會人潮熙來襄往好不熱鬧,畢竟此處可是中永和最具規模之傳統市場。
瓦窯溝南北支流匯流後,持續向下游流去,途中經過之水源地舊時列為中和八景之一,美名稱為潭墘甘泉,現今周邊卻已經高樓林立,原先湧泉處則設置了自來水公司,然而,湧泉於設立自來水處時已不再作為瓦窯溝供水,當時自來水公司之所以設立於此,必與湧泉所帶來供應水源的功能有所相互呼應,舊時湧泉之場所精神,於現今自來水相呼輝映,可惜的是,湧泉源頭由於一道鐵門,將人與水遠遠隔離來,也為了瓦窯溝與居民生活漸行漸遠留下悲劇性的伏筆。
當前窯溝即將面臨無水於溝的窘境,由於都市開發,中永和交界的湧泉已不再注入活水,而過去直接灌入溝中的家庭廢水,也將於自來水管全面鋪設後不再直接注入溝中,瓦窯溝即將面臨有雨為水,沒雨圍溝的慘況,水的瓦窯溝為汩汩活水,沒水的瓦窯溝則將成為衛生重大死角,尤其是當前部分段落溝流於地下,於管理與清潔層面即將產生嚴峻問題。
雖說瓦窯溝大部分已埋藏於地下,但仍有部分露出來之明渠,而部分明渠更有受到綠化之整治,如北支流民族里公園、南北支流匯流後下游水源橋至光華橋之河道,民族里公園以社區公園形式讓瓦窯溝與市民生活結合,周遭四散之遊具與躺椅,能創造社區共有記憶之場所;而水源橋智光華橋河道則遍植榕樹,於水泥叢林片布的永和中,見到榕樹臨實屬難得,綠樹也給予都市喘息之空間;兩處公園皆可做為瓦窯溝復原的最佳典範。
永和過去以花園城市為都市計畫藍本,然而由於人口激增與政府管制不利,原本預計的七處公園被國中與國小取代,綠地完全消失,人口大規模增加,花園城市夢碎為水泥城市,然而如果能夠復興瓦窯溝,讓乾淨的水流重水溝內,配合瓦窯溝帶狀的綠化,串聯區內學校點狀的綠化,將可與新店溪沿岸連結成完整綠帶圍繞永和,如同一條翠玉項鍊灰掛在撲撲的雙和上熠熠生輝,於生態能作為蓄洪與生態跳島,於居民更可提升其生活品質。
瓦窯溝生為自然河道,由湧泉供應其水源,後用於通航防洪,成為舊時重要水道,卻將死於都市侵佔河道,斷其湧泉;瓦窯溝的重要性始於都市開發,卻也即將終於都市開發,不論是否為在地居民都該期盼瓦窯溝的復甦,若瓦窯溝得以復甦,屆時,我們將可重新拼湊起消失的自然景觀與城市歷史,同時串聯老中青三代的雙和印象,為雙和帶來可永續發展的都市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