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汐止,潮汐流連忘返的所在

汐止,新北市僅次於新店的第二大行政區,那個似乎能讓你說些什麼,卻又有些陌生的美麗地方。

 

汐止舊名水返腳,也叫水轉角。每當基隆河受潮汐影響漲潮總是停在汐止的所在,故以此為名。昔日船隻運送貨物至台灣,北即至此,也因此汐止在過去曾發展成功的河口經濟,供在碼頭卸貨的人們進行買賣交易,正是如今仍常聽到的「牛稠頭」的由來。不僅僅舊碼頭,過去有許多重要地標皆位在汐止,例如日治時期的渡船頭為現在中山高速公路於汐止的交流道;1964年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位在汐止收費站的位置;又或是台灣煉鐵公司於1942年建成的三隻熱風爐,就是在現今汐止國泰醫院的範圍內。這些昔日的地標都能證明汐止在過去是北台灣重要的區域,不僅與船運相關,更與陸運和工業有緊密的關係。

 

從汐止火車站出來,經過汐止黃昏市場,我們走到了水返腳懷舊藝文走廊。走廊的磁磚牆上充滿關於汐止的歷史照片,我拿起相機沒有停止的拍攝,從鏡頭裡注視著數十年前另一個與我一樣想用相機記錄下汐止的人所拍下的汐止。耳機裡傳來劉老師對每張照片的解說,也提到現在汐止有免費的小巴士可以載來到這裡的人們到汐止的許多角落,而這個藝文走廊正是不需要坐巴士也能靠步行從車站過來看看的歷史景點。觀賞照片的同時,我看見騎車經過這裡的老先生與帶小孩出來散步的主婦都停下來聽老師解說,想到他們或許已經過此地無數次,而這次因緣際會停下腳步更加了解這面牆,心裡就覺得欣喜。

汐止舊稱水返腳

攝影/文字:吳冠霏

我望著一張張已經斑駁深淺不一的老照片,想像著裡面那些到碼頭邊釣魚戲水的孩子眼中看見的世界,彷彿能看見他們一早起床聚集在家門口,戴著帽子和釣竿迫不及待的去玩耍,以最自在的方式在所處的家鄉度過歡樂的一天。

 

根據歷史紀錄,清末台灣開港後,許多外國人到台灣設立洋行,尤其以淡水和大稻埕之間的航運最為興盛。外國人們到台灣收購茶葉,汐止同時擁有航運便利和環境適合種茶的雙重優勢,賺取大量外匯,尤其商人們將茶葉精製好後再送至大稻埕販售,賣相比起其他茶葉良好,更是提升了汐止茶農的競爭力。

 

驚豔於汐止如此豐富的歷史面向,航運、商業、陸運、工業和水利設施等等皆是此地在時間軸上曾經留下的印記。比起匆匆在報紙或是新聞上看到「汐止」二個字,這次我終於有比較多的時間好好的感受這個美麗的地方。

而說起這次的導覽老師,是一位從談話中就能明白生活非常豐富的有趣老師。劉昭輝老師雖是在介紹汐止這個地方,卻能輕鬆地談起路途中看到的生態環境和關於園藝種植的問題,尤其經過某個居民自種的菜園時,在我眼裡整片都像是同一種作物的園地,老師卻能指出每個區塊分別是種植什麼蔬果,令我相當佩服。劉老師笑著說因為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汲取新知從來不覺得厭倦,也因為興趣廣泛所以自然能知道許多領域的知識。或許也因為如此,這是導覽時大家的發問特別踴躍。我感到非常欽佩,藉由對話本身傳遞彼此的所知所學所愛正是導覽的最大目的之一。大夥認真傾聽劉老師介紹著汐止的不同角落,我看見了大家眼中閃耀的光采,或許與我一樣因為有所收穫而感動著吧。

來到汐止,想詢問和購買各式蔬果的菜苗,可以到力冠行與老闆和老闆娘討論;如果想要參觀公開的大型社區,可以到曾在房屋廣告上引人注目的水蓮山莊,這裡曾是金龍湖(就名匠頭埤)的所在,十八世紀時曾為了灌溉在此地建設埤塘,並奠定了汐止的水源基礎。而說到金龍湖一帶,過去汐止曾經成立金沙局,乃因工人在此地挖掘到金沙,引發全台灣的掏金熱,而汐止正是其中一個掏金點。

 

跟著老師的腳步,我們走到了汐止神社的所在。台灣曾被日本殖民統治,而汐止留下了紅色的鳥居和不少石燈籠在裏頭,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鳥居,比我想像中的大很多,真的非常驚豔,也暗自慶幸沒有人試圖摧毀這些非我族文化的歷史痕跡。但我依然思考,我們的政策是否一直在不自覺間偏袒特定的文化和呈現形式?對於空間和建築的保留與重建,究竟何時能以更宏觀的視野真正做到讓人們走在路上也能明白自己家鄉的點點滴滴?

左圖:石燈籠。右圖:紅色鳥居

穿越鳥居後看到的是忠順廟。裡面供奉的是新北市最悠久的尪公,它原本祭祀於濟德宮,光復後轉進日本神社旁的能久皇移居所,後將此移居所稱為忠順廟,並供奉保儀大夫。而說到濟德宮,劉老師也實際帶領我們穿越巷弄親自探訪。濟德宮對面的空地過去是露天廣場戲院,供信徒在拜拜之外還能擁有娛樂消遣。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濟德宮裡供俸的媽祖像擁有像人體一般的關節,也因為四肢方便移動的關係可以為祂隨節日更換衣服,使媽祖像在不同的時間點能有不同的面貌供人瞻仰,全盛期甚至曾從此地包火車載信徒前往朝天宮朝拜,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最後,我們到了汐止有名的生態步道「會呼吸的道路」,一夥人自在地邊呼吸新鮮空氣邊散步著。劉老師說這裡生態環境完整,尤其鄰近河邊的地理優勢常吸引許多生物棲息於此,甚至成為部分候鳥的遷徙中繼站,例如以抓魚為名的鷺鶿,能潛進河水中捉魚整整一分鐘也不會溺水。另外,此地之所以被稱為「會呼吸的道路」,除了草木豐盛之外,更是因為地磚擁有透氣孔,使雨水和空氣能流通於土壤,不會因為熱漲冷縮或是地震而輕易造成巨大損害。

 

結束今天的汐止之旅,我坐著與來這裡時一樣的車回台北市區,心裡卻對汐止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或許下次某個閒來無事的午後,我會如今天一般,不再是搭捷運去哪裡,而是到坐區間車到汐止走走,並將這裡的美麗和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讓他們知道這裡不只是潮汐往返的所在,更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地方。

汐止生態步道

劉昭輝老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