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建築與歷史聚落:入寶藏巖不空手而回
小觀音山聚落
(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
居民參與記憶之牆公共藝術
(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
當地居民開的寶村柑仔店
(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
小觀音山聚落
(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
1/9
春日午後,你乘著雙輪駛過新店溪畔,陽光灑落綠地,沿著山坡望去,錯落有致的房舍形成一個山城聚落,恍若時空凝結的電影場景。
這是寶藏巖歷史聚落,曾在2006年被紐約時報列為台北必訪景點。它在都市的邊緣收納來自各地的移民,如在夾縫中奮力開出的花朵,堅毅而美麗。
聚落得名於寺廟「寶藏巖」,從日治時期就是軍隊駐紮的水源重地,戰後無處可去的軍人就在軍營旁自力造屋,原本以為的「暫時居所」逐漸蔓生,成為老榮民大半輩子的家。六零年代經濟快速發展,大量鄉村移民湧入都市,城市邊緣的寶藏巖聚落就收容了許多異鄉客跟他們的台北夢。直到九零年代,都市美化成為整頓市容的最佳口號,違建的寶藏巖聚落成為落後的都市景觀,面臨拆遷的危機。
幸好,故事並沒有在這裡結束。
歷經居民多次抗爭、學者倡議跟空間規劃組織的奔走,寶藏巖聚落首開先例,成為台北市文化局第一處聚落形態之「歷史建築」。即使沒有宏偉壯觀的建築,沒有名人大事的遺跡,但寶藏巖聚落見證了台灣的移民歷史跟都市發展,留存了小人物在城市邊陲生存的痕跡。這裡真實異樣的底層風景,更成為藝術家創作發想的最佳場域。
如今的寶藏巖聚落,藝術村、青年會所跟居民家園三者異居共生,各式各樣的趣事發生在小小的山城聚落。藝術家在此實驗創意,居民互相扶持;藝術跟生活,觀光與日常,究竟產生怎樣的火光跟邂逅?歷史聚落的保存跟發展,又該如何進行?也許你願意漫步山城,一同來思考可能的答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