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講者介紹】殷寶寧-換個角度試試看

為什麼喜歡建築?「這一切都是意外。但讀著讀著,興趣就來了(笑)。」城鄉所存在的目的是要和台灣整個建築專業對話,不意外地,點燃了她對建築的熱情;後來,因為參與所上教授與學生一起進行的「性別與空間」讀書會,多了一副以「性別」這個角度看空間的眼光。然而,台灣的建築設計長久以來高度關注「物件」,而完全忽略了使用者、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經驗。要去改變積非成是的觀念,很難。而且台灣討論性別與空間,近二十年內,也僅止於「友善廁所」。因此,對殷老師來說,性別與建築設計相遇了。

 

為什麼要談女性,而不是男性?

 

「不是要說女性比男性厲害,想要討論的是『性別社會化』的過程。」因為社會化的過程,建構出我們現今所認識的性別特質,舉例來說,男性應該要強壯、應該要負責任;女性應該要溫柔、體貼與善良。既然我們長久以來都接受了性別社會化所帶來的印象,那麼,她在此提出了一個問題:「女性在生長過程中所被賦予的任務、被期待的樣子,可不可以變成在建築設計裡面比較正向的影響?」,像是「關切他人」這點,去關心使用者,椅子的高度、桌子的實用性、如果家中有小孩的需求如何調整設計等等。

 

女人可以是建築設計者、可以是意義創造者、也是生活者與使用者。

 

「可能因為正巧出生地址是臺北舊城牆遺址,歷經著某些不斷地穿越邊緣的人生軌跡。住在外省籍人口較多的中山區北淡線鐵路邊,跨越鐵道去講閩南語為主的大同區上學;從法學院變成工學博士。在教育行政部門任職,負責校園建築事務。在廣播電台工作,不做廣播節目。在沒有建築系的大學裡教建築。可能因此對於二元對立跟分類總是充滿疑惑,在不斷地穿梭之間,想尋找或融合、或平衡、或共存、或顛覆界線的想像歷程中,出現了這本從女性生命經驗,思考建築和設計關係命題的小書。」

 

這是殷寶寧老師在2015《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所撰寫的自我介紹。從小到大的生活軌跡、求學到工作不斷改變的場域與經驗,造就了殷老師擅長在看似平凡無奇的現實中找尋不思議之處,在看似僵固的社會潮流中捕捉潛藏其中的能量。書中的每個論述、每個案例都十分精彩,而其中的核心思想-「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看。」更是吸引人,不只應用在學術研究上,也是殷老師一直以來的生活哲學。

文 / 楊安妮

「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看。」

「性別與建築的相遇」:從性別的角度看到不同使用者,透過不同方法來解決

「換一個角度看歷史,建構對歷史的想像。」

女性的歷史長期被掩蓋,多數歷史故事的主角都是男性。然而,即使沒被書寫下來,女性在故事中的存在是誰也沒法否認也無法抹除的。

 

大稻埕,台灣女力崛起的代表地點,有台灣第一間女子公學校,是主張女性「天然足」的運動起點,也是女性得以進入有薪市場的起始地。在大稻埕市街發展歷程中,不只進入城市空間與勞動市場,女性也參與空間營造,都市保存與社區經營,成為新創空間的經營者,這是新世代的性別與空間圖像。從女性的生活經驗角度,可以讀出什麼不同的建築與城市空間嗎?

 

透過這次導覽,殷老師要跟我們說說女性的故事、找尋建築空間裡的女性身影,重新探索女人的歷史與女性的故事,並將「女性」作為主角,重新對大稻埕產生新的歷史想像。經由漫步與閱讀文獻的分享,重新理解與想像大稻埕的城市空間與建築意義。

bottom of page